首页 申报材料 课程概况 教学队伍 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 职业技能 实训资源 教学录像
课程建设
 
   
 
 

电工基础课程特色
1、贴近生产、贴近行业 
有一个由爱岗敬业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热心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课程建设、课程开发,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能力训练切合实际岗位的要求。 
2、项目驱动、自主学习 
精心设计训练项目,集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于项目训练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能力培养着眼,注重做、讲、练结合,以做和练为主,辅之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综合训练、综合归纳。 
3、“教、学、做”一体教学法 
“教、学、做”一体教学法,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认知规律。符合高职学生的认识过程。如在电路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观察实际电路、绘制模型、连接电路实物,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升到理论后绘制模型、连接电路,再归纳总结得出理论结果。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自主学习、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电路理论,最后通过完成项目进一步加深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地理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坚决摒弃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围绕学生做了什么、会了什么、讲了什么、理解了什么进行设计。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上,不能再以教师教了什么作为评价标准,要以学生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作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因此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课程以电工基础应用与维修电工实训教材为蓝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由浅入深,从经验法编程、步进控制和功能指令编程的实际应用出发,并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考证中的电工基础应用与维修电工实训,逐步将读者引入实际应用和职业技能培训境界。 
1)定位准确,注意能力内容创新,结构合理和叙述通俗。
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和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出发精选教材内容,切实落实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课程结构上,为体现实用性,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操作,归纳小结”的方法。使得学生学得活、记得住、用得上。 
2)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增强实训的比重。
根据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内容重组整合,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围绕能力训练模块确定章节内容。 
3)体现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体,相关知识为支撑,较好的处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
由于企业技术人员熟悉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情况,所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职教材的编写,使教材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在编写的可编程序控制应用实训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课程等多部教材中都做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材着力体现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的掌握,紧跟电子信息科学快速发展的步伐,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用先进的技术培养我们的学生。 
5)制作了内容丰富且实用的电子教案。实现了课程的主体化。部分教材进行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在课程形式上,力求体裁丰富多样,做到图文并茂,尽量用“图、表、曲线”等方法,通过“书本教材”、“电子教案”、“辅助课件”、“虚拟仿真”、“网络教学”和“实践操作”等,使得理论讲述与实验实训交替进行,力求形象生动,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扎实。 
6)  教材编写中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模块化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将课程划分为三个平台:基础平台、技能平台和应用平台;4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中级)、职业技能高级模块,工程设计应用模块。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7)  所举的实例较多,有利于读者模仿。 
优势:
(1)09年以我们为主编与行业专家合作编著了电工基础应用与维修电工实训教材,经多年来的使用,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 
(2)我们已编制了电子教案,已经在上课时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3)我们已编制实验指导书在我校高职学生中使用。 
(4)通过可编程序控制器职业技术培训,取得维修电工中、高级证书。 
(5)已编制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


版权所有:震旦职业学院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