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电气类、机电类、电子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无论对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用电工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后继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电工基础》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设课程为《高等数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电子技术》《电机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等。 1.2设计思路 1)、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本门课程面向电气类、机电类、电子类专业的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本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本门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课程资源。 (5).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实用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 2)、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设计包括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电路一般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学习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力求实现“浅”(内容浅显、通俗易懂)、“宽”(知识面宽)、“新”(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教材体系、教学思想)、“实”(技能实用)、“活”(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特色。本门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性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又分成四个教学模块;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解决”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目标描述使用了“掌握、会用、知道、完成、制定”等目标动词,对情感目标描述采用了“主动参与、接受、树立”等目标动词。 2、课程标准 2.1总目标 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电路一般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学习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2课程教学各模块目标 模块1 直流电路分析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电路的组成、状态及电阻的概念和与温度的关系; 2.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电工的计算公式、欧姆定律、焦耳定律。 3.理解电动势、电位、电压的概念。 4.掌握电压、电流及它们的参考方向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的关系。 5.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电压与电流关系。 6.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戴维南定律。 (二) 技能目标 1.具备连接电路的能力。 2.具备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的能力。 3.具备分析直流电路特性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电工元器件及导线特点。 2.能够进行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电路的能力。 模块2 交流电路分析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表征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振幅、角频率、初相位。 3.理解交流电的周期、频率、有效值、相位与相位差等概念。 4.掌握正弦交流电流、电压的表示法(解析式、波形图等)。 5.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特性。 6.掌握 RLC 、RL、RC串联电路与了解RLC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理解阻抗与相位角的物理意义。 7.了解 RLC 串联谐振电路与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8.理解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 9.了解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和特点。 10.掌握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 11.掌握对称三相负载 Y 联结和 △联结时,负载线电压和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 12.掌握对称三相功率的计算方法。 (二) 技能目标 1.具备使用示波器观察正弦交流电的能力。 2.具备分析与计算三相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等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能用公式、图象等形式表示正弦交流电。 2.了解电磁震荡电路在广播通讯及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 3.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认识,了解电气设备的安全措施。 模块3 动态电路分析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动态电路的过程及响应:换路定理 2.掌握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的三要素法:初始值的确定,时间常数和稳态值的理解 3.了解一阶电路响应的分类:零输入与零状态响应 (二) 技能目标 具备利用三要素法分析一阶电路的响应能力。 (三) 素质目标 提高分析动态电路的能力。 模块4 职业技能中、高级培训和考证 2.3课程项目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工作任务 | 知识内容及要求 | 技能内容与要求 | 模块1 | 直流电路分析 | 1.知道电路的基本物理量,认识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其特点与特性。 2.基本掌握电路的基本定理与定律 1.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解题时能够运用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解答。 2.理解掌握等效化简分析法、戴维南定律、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了解叠加定理。 | 能够分析直流电路;能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压、电位; | 模块2 | 交流电路分析 | 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概念、三要素,会用相量表示正弦量。 2.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单一元件在交流电路中的特点。 3.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掌握三相电路的产生、组成方式及其特点特性。 | 能分析正弦交流电路;能检测三相电路故障;能用仪器仪表测试电路参数。 | 模块3 | 动态电路分析 | 1.掌握动态电路的过程及响应; 2.掌握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的三要素法:初始值的确定,时间常数和稳态值的理解; 3.了解一阶电路响应的分类:零输入与零状态响应。 | 能分析动态电路特性;会应用电容、电感器件。 | 模块4 | 职业技能培训 | 电气控制技术,机床电气排故 |
|
2.4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项目 | 内容 | 课时(学时) | 实验一 | 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 | 2 | 实验二 | 线性与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测定 | 2 | 实验三 | 直流电路中电位及其电压关系的研究 | 2 | 实验四 |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 2 | 实验五 | 戴维南定理 | 2 | 实验六 | RLC交流电路实验 | 2 | 实验七 | 谐振电路实验 | 2 | 实验八 | 互感电路实验 | 2 | 考核 | (抽选题) | 2 | 总学时 |
| 18 |
3、实施建议 3.1教学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注意电工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着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活动可根据内容特点在专业教室或实训基地进行。 4.2教材编写 教材: 以顾阳为主编的《电路与电工技术项目教程——教、学、做一体化》,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4 实训教材: 以苏家健、顾阳为主编的《维修电工实训(初 中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以苏家健、姚琳娜、为主编的《电气控制技术与职业技能实训》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5 该教材被全国多所院校使用,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4.3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学目标是本门课程在两个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考试不合格,学校要创造一定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推迟“判断”,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作业的形式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质疑的形式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克服一、两次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弊端,遏制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我们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评价学生。 第一部分:理论课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口试)、作业成绩、阶段测验(占30%); 期末考试(占70%) 第二部分:实验课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配合“中级电工”技能鉴定。 (1)理论考试:闭卷“中级电工”应知内容,占总成绩的30%; (2)操作考核: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70%; 成绩包括:平时操作情况(规定实验)及实验报告(占20%);实验操作考试:(占50%); 综合总评成绩=第一部分(占60%)+第二部分(占40%)。 其次:实训单独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技能考核卡成绩(占60%);考勤、实训报告、实训表现(占40%) (二)对教师的评价 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 (三)对课程体系的评价 按照《课程建设工作条例》评价。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CAI课件和网络教材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司其职,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4.5其它说明 1.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在《高等数学》和《物理学》之后开设。 2.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包括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性教学模块。 3.本课程标准在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领域分别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认知领域分为了解(记忆、识别)、理解(解释、归纳、概述)和应用(分析、计算、设计)三个层次; 动作技能领域分为模仿(模拟)、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迁移(灵活运用)三个层次; 情感领域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树立)三个层次。
|